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土”“高冷”“不实用”。27日,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办的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上的“津品非遗”展区,记者发现杨柳青年画团扇、金银错饰品、麦秸画浮雕画、宁氏漆艺碗具、田氏卯榫微缩木艺、无同竹编茶器花器等这些来自天津的“非遗跨界设计”,却让前来观展的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传统的非遗加上现代设计,也能变身高级定制。
来自天津市津南区辛庄镇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孙人娜,自幼随父亲学习金银错,先后又师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守顺、中国第一代工艺美术大师玉雕金银错第一人马进贵学习,经过二十几年潜心钻研,成为玉器金银错技艺的传承人。
据孙人娜介绍,金银错是一种有千余年历史的金属细工装饰技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玉器金银错技艺则是在清朝大盛,其后逐渐失传。金银错工艺的金、银丝全部是纯手工打、压嵌入器物,不能用任何粘贴剂,所以既要图案线条流畅,又要开槽精度准确,镶嵌平整,对丝无痕。一道工序有误,都不可能完成。此次参展,孙人娜带来的是定制款和田玉金银错首饰。孙人娜说:“现在所有的和田玉金银错我们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私人订制一物一款。”
杨柳青木板年画始创于明朝崇祯年间,在清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间达到最盛。杨柳青木版年画继承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传统,采用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分为勾、刻、印、绘、裱五大工序。康乾盛世的繁荣、运河通航的发达、南北文化的交融,使得杨柳青年画兼收并蓄、海纳百川。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面对高科技3D打印浪潮的冲击,一批匠人开始为杨柳青年画的创新与发展努力探索。
今年71岁的霍庆顺是霍氏杨柳青木板年画第六代传人,据霍庆顺介绍,他的儿子和孙女仍然在继续传承和创新发展杨柳青木板年画。此次参展,霍庆顺带来了有杨柳青年画元素的丝网团扇、装饰画、文化衫、明信片等文创产品。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一种木工技艺,榫,剡木入窍;卯,以虚入盈。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也叫榫眼、榫槽。田树豹出生在木匠世家,受家庭影响,15岁开始从事木匠,工作至今已40余年。现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田氏传统木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据田树豹介绍,此次参展中国建筑科学大会,他带来了自己的卯榫微缩木艺,他的微缩木艺没有一颗钉子,全部由榫卯契合而成,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相和,严丝合缝,而一件作品中无数的榫卯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而也正是这种细微的平衡使田树豹的作品虽然体积缩小却依旧不影响它的功能。田树豹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凝聚了中国古人智慧的卯榫木结构工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喜欢木结构工艺,让更多的年轻人品味木工艺的古朴,并把这门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文/杨子炀)
责任编辑: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