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日土县日土镇热角村,一株株班公柳“扮绿”了这个高原村落。“一年一场风,从冬刮到冬,四季不下雨,有雨即沙粒”。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自然环境恶劣。到处是砂石地、盐碱地、戈壁滩,植物难以生长,寻找“绿意”并不容易。
最早将班公柳移栽到热角村的次白扎巴,如今已经86岁高龄。在上世纪60年代,作为村里的负责人,刚刚带领村民扩种青稞、吃上饱饭的他,又筹划种植绿树、美化村庄。老人回忆:“当时我骑了两天牦牛,从远处带回来几株柳苗,种在自家土房外。我相信:青稞熟了,种树也行。”没想到,班公柳耐寒,一种就成了。在次白扎巴的带动下,村民们加入种树的行列。
既然热角能种柳,阿里其他地方行不行?2012年,驻村工作队瞅准机遇,帮助热角建设班公柳苗圃基地,每年4、5月将村民的扦插苗统一卖到周围各县。2021年,全村班公柳销售额达429万多元,次白扎巴家的柳条也卖了近2万元。正如老人所说:“苗圃基地成了大家的‘摇钱树’。”绿色柳树成为“金色产业”,助力热角村183户村民足不出村实现增收致富。
绿了的不只有村庄,还有农田。当记者走进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一阵“暖意”扑面而来。在这里,黄瓜、豆角等蔬菜绿意盎然,上海青、奶油生菜等品种苍翠欲滴。
在过去,蔬菜是阿里的稀缺品,群众吃菜长年靠外地运输。噶尔县园林绿化局局长熊应龙介绍:“那时候,青藏线、川藏线、新藏线一旦拥堵,我们这里的菜价就会猛然上涨。”
2017年,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完成。使用保暖灯、大棚盖棉被,解决天气寒冷问题;立体管式水培、塔形喷雾栽培,提高种植水准。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产业园走出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特色产业路子。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合作社为组织单位、农牧民提供劳力并参与分红的运营模式,成为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石。
经过多年发展,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已种植蔬果30多种,建设日光温室和拱棚200余座,2020年生产新鲜蔬菜700余吨。一个显著变化是:在过去,人们会将从内地带回的蔬菜作为礼物送给亲友;而现在,通过直销点,各类新鲜蔬菜触手可得,当天采摘当天就能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园区负责人刘江说:“园区在夏季生产的蔬菜瓜果已达到市场供应量的40%左右。”
盛夏时节,热角村绿树成荫、草木连片;噶尔县绿菜满畦、瓜果飘香,在“生命禁区”创造着绿色种植的崭新奇迹。“十三五”时期,阿里地区累计完成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2.7万亩;截至2020年,阿里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2600亩。
责任编辑:小胖